新闻公告

一粒一世界 —— 赣东学院教师与北大彭锋院长共绘美育新篇章

发布者:人文与艺术系发布时间:2024-07-11浏览次数:175

北京大学“颗粒艺术”盛宴璀璨绽放抚州。2024年7月8日上午,一场由国家艺术基金鼎力资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精心策划的“一粒一世界——北京大学颗粒艺术全国巡展”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抚州博物馆盛大启幕。此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艺术盛宴,更是促进艺术交流与学术碰撞的高端殿堂。赣东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系教师团队荣幸受邀,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等艺术界的领军人物汇聚一堂,展开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座谈交流,共同探索美育的新路径与无限可能。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综合与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实验室执行主任王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馆执行馆长曹佳彬、抚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廖晓勇、抚州市副市长蔡青、抚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何云峰、抚州市研究室副主任董晨、抚州市文广旅局局长谭玉英、江西省美术馆展览科主任何开沅、赣东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院长裴艳、赣东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系负责人蔡杰、赣东学院人文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郑艺豪等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导、专家和学者一同参与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杨玉娟主持

展览正式拉开帷幕,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创意视角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展现了颗粒艺术独有的韵律与美感,让人在赞叹之余,更引发了对颗粒艺术、当代艺术以及跨学科艺术的深刻思考。这场以微小颗粒为核心元素的艺术展览,无疑是一次视觉与思维的双重盛宴,它不仅展示了颗粒艺术无限的创意空间与美学深度,更促进了艺术界与教育界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现场观众包括赣东学院的教师们在内,均被一系列由微小颗粒精心构筑的艺术作品深深震撼。他们的参与不仅体现了学院对艺术教育及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视,也为展览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展览中,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匠心独运的结晶,它们通过精细的排列组合,将微小的颗粒赋予了生命与情感,展现出宏大的叙事能力或细腻的情感表达。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跨越,不仅挑战了观众的视觉认知,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联系的深刻思考。教师们一边欣赏作品,一边与创作者及同行交流心得,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人文学院艺术系的教师们在与创作者及同行的交流中,不仅分享了各自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更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颗粒艺术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意义与价值。这种跨学科的对话,不仅拓宽了艺术教育的视野,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与可能性。教师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展览让我们看到了颗粒艺术的无限可能,北大的创作者们不仅实现了材料的创新、表现形式的创新、跨学科交互的创新,还带来了新的艺术思维的创新,这无疑是给处于AI时代焦虑的教育工作者们一剂强心剂,让我们看到了数字时代艺术教育新的可能。这不仅是一次艺术欣赏的机会,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启迪。

座谈会上,彭锋院长率先引领大家走进颗粒艺术的世界,详尽阐述了颗粒艺术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北京大学在此领域的深耕细作与显著成果。他着重指出,“颗粒艺术是以多元选择、自主发展为特征的艺术,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自我认识和发展的平台。”参与研讨的各位专家学者们都纷纷表达了专家观展的感受。北京大学王楠老师提出两个概念“视距”和“影像之下”。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在改变了视距之后成为各种形态的颗粒,王老师还对颗粒的概念做了新的界定。颗粒,首先是人的视觉感官上带来的“微小”的感受,其次是它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属性,例如颜色、形状、材料、肌理等属性。本次展览的作品有一部分需要通过与镜头的互动实现的新的艺术形式才能被观众感知接受,这就是“影像之下”。

赣东学院蔡杰老师谈到此次展览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在北大王楠老师的引领下对视距变化下的“颗粒”有了新的感悟,对“点生万物、万物皆是点”的艺术思维有了新的理解,对艺术构成的跨学科互动也有了新的认识。蔡杰老师与彭锋院长就美育教育与颗粒艺术的融合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彭锋院长分享了北大在艺术教育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创新实践,与参会老师们共谋艺术学科跨领域发展的新蓝图。赣东学院艺术系郑艺豪老师对“颗粒图形”和“颗粒语言”十分感兴趣,与王楠老师探讨了“颗粒语言”转化的内在逻辑。北大的这一创新这是不仅是信息可视化的一种新的思路,更是数字时代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赣东学院的教师们积极参与讨论,汲取北大的宝贵经验,为自身艺术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寻求灵感。此次展览与座谈会的结合,不仅让赣东学院的教师们领略了颗粒艺术的独特魅力,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专家们建立了深厚的学术联系。北大教师们的分享与指导,无疑为赣东学院的艺术学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与信心。双方均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艺术素养的优秀人才而努力,携手推动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文/图 人文学院艺术系)